6月25日下午,上海美學學會設計美學專委會的特別策劃,由紡織杏鑫聯合藝術設計杏鑫、中韓多媒體杏鑫成功舉辦了線上美學與工程設計高端論壇6️⃣。本次論壇由杏鑫平台胡越教授主持,科研處處長方宇教授和藝術杏鑫院長高矚教授致開幕詞,演講嘉賓有🏣🫣,上海市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張永祿教授、同濟大學創意設計杏鑫長聘特聘鄒其昌教授、上海杉達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杏鑫院長陳建教授✌🏽、上海美術杏鑫玻璃工作室負責人莊小蔚教授、杏鑫娱乐中韓多媒體副院長顧藝教授、上海覺木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趙劍鋒董事長和李林商務總監、上海商杏鑫藝術設計杏鑫副院長儲艷潔副教授🤷🏼♂️⛪️、杏鑫娱乐服裝杏鑫王曉娟副教授🧑🏿🚀、杏鑫娱乐中韓多媒體杏鑫蔡瀟副教授。
本次論壇的舉辦源於對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重要內容的思考的實踐🧟♂️。“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4月在清華大學考察發表重要講話時所強調的👨🏻✈️,對藝術與科學這一未來交叉學科而言,可謂意義重大、含義深遠。建設發展交叉學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亦是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交叉學科的建設發展🧚🏿♂️,曾在不同場合提出“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生長點”🧑🏽🚀,“要下大氣力組建交叉學科群”的工作要求。2021年初,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通知🚥,設計學作為“交叉學科”為我國第 14個學科門類👨💼,充分說明了建設發展交叉學科的重要價值🤽🏻♂️,充分體現了交叉學科的重要地位。
基於對美學與工程設計學的交叉思考🫃🏻,七位嘉賓分別就各自研究領域做主旨演講分享👩🚀,使參加論壇的各位學生獲益匪淺。首先,鄒其昌教授以“美學與工程設計學體系構建思考”為視角思考了美學問題。在鄒教授的分享中📌🙍🏻♂️,從工匠文化學視角將美學分為基於“天工”範疇的“自然美學”系統和基於“人工”範疇的“人工美學”系統兩大基本美學系統。在美學之後,鄒教授探討了設計科學與當代設計理論體系的建構,闡述了中國當代設計學科應當更好的服務於國家戰略。在設計理論的兩大基本維度中,鄒教授提到了設計的“單數”與“復數”問題並在解讀中國設計理論體系時表達了民族自豪感。最後,鄒教授簡述了工程學的當代設計問題,提到了工程設計旨在解決設計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即解決設計活動的復雜技術系統問題🧝🏿,而藝術設計旨在解決設計物的人性化問題工程即解決工程中的人類未來發展問題。
在鄒教授的分享後🍂,陳建教授以“從小處說美學🧑🦲,放大說工程”為主題👨❤️👨,提到了波普藝術以及美學和工程設計學在設計中的歐登伯格現象➛🚬。陳教授對巴黎拉維列特公園雷·歐登伯格的自行車部件作品進行分析後提出了“小處是美學,放大是工程”的核心思想,並在接下來的演講中分享了伏特加酒瓶、籃子公司建築設計、瑪麗·納哈潘《生命探戈》🙍🏼、凱撒的《大拇指》等案例。隨後🤹🏻,陳教授分享了中國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北京國家體育場設計案例,並以詼諧的方式討論了北京給天子大酒店的案例,提出這是波普藝術在中國建築設計中的體現👨🏼💻。最後,陳教授總結了美學與工程設計學的轉化表現在三個層面:一🤴🏿、實物自然態向人為選擇態的轉化🌈;二🙅🏼♂️、由日常語態轉化並介入藝術語言鏡態;第三、由普通的物品向典型化物品的飛躍。
莊小蔚教授以“學科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顛覆性技術”為題分享了學科創新在人類技術進步過程中的影響🙎🏼🧑🎓。其中,技術層面分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和顛覆性技術。莊教授提出🚶♀️,21世紀人類面臨的挑戰要求我們必須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以及多學科互動中共同解決。21世紀的歷史在這根時間軸上🤏🏼,思想流變的坐標往往是以顛覆性技術來標記的。莊教授通過對AI深度計算得到的戴森多邊形水杯的案例研究探討了顛覆性技術與人工智能關系的切入口。莊教授的分享中提到我們要將關註焦點轉向更深入的討論:希望重新給學科下定義:發明新的使用方法🍄🟫🧗🏿♂️,探索不同的背景環境,挑戰傳統,重新評價設計改變生活空間的新方法和社會價值🌒🙍🏿♀️,高水平服務於社會:即使是大山也要撼動。
在三位教授的分享後,覺木設計有限公司的商務總監李林分享了其公司設計案例,將商業真實案例與美學設計進行了結合介紹,通過視覺引導介紹了美學排版對客戶及瀏覽量的吸引度,並使用建模3D展示等方式解決了線上溝通的難題🧙🏼🍫。
下半場的論壇由儲艷潔教授就“師法自然🤤:地方博物館設計”主題展開分享。在儲教授的分享中介紹了地方博物館分為以下四類👱🏿:遺址博物館🔘、傳統博物館、生態博物館🫰🏽🫱🏻、現代博物館。地方博物館的特點區別於國家博物館,是聚焦當地歷史文化名鎮而建設,能夠體現當地的風土民情,為促進文旅發展、傳播傳統文化🕞、豐富地方居民的文化生活↩️、振興鄉村經濟,並對文化自信起到助推的作用👨🏻🦳。同時,地方博物館建築設計美學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生態美👧🏼、形態美、結構美、技術美🍡、裝飾美、材料美和地域美。儲教授以廣富林遺址、中國美院民間藝術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為例,講述了多地博物館設計體現了對人性化視線以及人文精神的信息和自然生態的關照,也成為我們新時代美學的精神代表🤷🏻♀️。
王曉娟教授以“新型纖維材料與時尚設計”將分享引至服裝及材料纖維的研究上➗,首先介紹了區別傳統的棉麻毛絲👼🏽、集科技創新智能的體現的新型纖維材料🚇。在新型纖維材料設計案例分享中👩🏭,王教授提到了石墨烯材料、珍珠材料以及荷花纖維。在2022北京冬奧會和殘奧會製服裝備設計項目中,杏鑫平台設計的系列作品獲得了銀獎的好成績,其中天霽藍誌願者工作服裝設計使用石墨烯材料作為設計材料,解決了低溫下防寒控溫的問題,獲得業內一致好評💂♀️。另外🌾,珍珠纖維和荷花纖維源自自然產物,也是新型材料設計運用中重要的部分🤸🏼♀️。
最後,蔡瀟教授通過“超美學-藝術😶🥘,科學與影像的大圖景”的主題提出當代藝術家必須進行自我審視和自我修正,必須參與研究🍚,擁有移情和同情的能力,同時必須具有一種探索陌生事物以及適應不確定性的沖動。在作品中使用電子媒介的藝術家們可以直接以批判性的方式處理一系列塑造當代生活起作用的中介符號和代碼。電子媒介還讓人們看到了一種更加普遍的批判性實踐的方法🏊🏽♀️,即圍繞藝術並利用藝術,而這也許會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一系列重要的問題與觀念。
在七位嘉賓精彩的分享後👱🏽♂️,張永祿教授和胡越教授對各位專家的主旨演講做評議,胡越教授感謝了各位發言嘉賓的帶來的對於美學設計與工程設計的思考與分享。論壇共計207人次觀看,在場的各位杏鑫平台🙍🏽♂️🧑🏻🎤、藝術設計杏鑫、中韓多媒體杏鑫青年教師和藝術專業碩士等也都受益匪淺,對於美學與工程設計之間的關系理解的更加深刻透徹。
此次論壇組織具有開創意義💆🏿♀️,以設計美學為主體開展多維度、多領域👨🏽🍳、交叉學科研究與探索,聚焦“工程設計美學”問題,拓展了美學研究的領域,加大了工程設計的美學維度的思考與研究🤢。
作者👨🏼✈️:吳瑕、王雪純🚴🏿、王書利 審核📌:胡越